現在,已經進入到九月底,空氣中透著一絲涼意,這正是老饕們引頸期盼的「秋蟹季」。肥美的蟹肉、飽滿的蟹黃和鮮甜的蟹膏,絕對是這個季節最誘人的美味。對於餐飲業者和生鮮電商來說,這不僅是一場味覺盛宴,更是一場 行銷的黃金戰役。如何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,成功抓住消費者的味蕾與錢包?我們將深入探討秋蟹季的行銷策略,從視覺到味覺,全面攻佔消費者的心。
在這個「視覺至上」的時代,圖片和影片的影響力遠大於文字。行銷秋蟹,第一步就是讓消費者「看見」美味。
聚焦於蟹黃的飽滿、蟹肉的細緻紋理,讓消費者彷彿能聞到那股鮮甜味。也可以情境式的方式拍攝,想像一下,一家人圍坐在一起,熱氣騰騰的螃蟹擺在餐桌中央,溫馨而誘人。或是單人品嚐,展現一種精緻的生活態度。
現在很流行使用短影音行銷,像是TikTok、Instagram Reels等平台。拍攝內容可以從捕撈、到從蒸籠中取出螃蟹,或是剪開蟹殼,流出濃郁蟹黃的瞬間。這種真實、動態的呈現方式,能引發強烈的共鳴,讓消費者感受到秋蟹的鮮活與美味。短影音的節奏要快,畫面要吸引人,最好能搭配上動感音樂,讓人一看就停不下來。
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,提供獨特的服務或產品組合,是提升競爭力的關鍵。,比如跨界合作,與酒莊合作,推出「秋蟹與葡萄酒搭配套餐」,或是與知名主廚合作,打造限定的秋蟹料理。這不僅能提升品牌形象,還能吸引更多的目光和話題。
另外,可以考慮推出限量版的秋蟹禮盒,不只賣清蒸蟹,內含精美包裝和獨家贈品,比如搭配蟹黃粥、蟹肉小籠包、蟹黃豆腐等系列產品,提供一站式的「全蟹宴」體驗,提升消費者的購買意願。這種獨特的體驗,能讓消費者感受到品牌的用心與誠意,進而增加回購率。
社群平台是與消費者互動、建立忠誠度的最佳平台。可以舉辦「秋蟹美食挑戰賽」,鼓勵消費者分享他們的秋蟹料理照片或影片,並設置獎品,激發參與熱情。這不僅能增加品牌曝光度,還能透過用戶生成內容,提升品牌的真實感和信任度。
餐廳本身也可以舉辦「猜猜這隻螃蟹多重?」或「分享你的吃蟹秘訣」等活動,並提供優惠券或小禮品作為獎勵。這種互動式的行銷方式,能有效拉近與消費者的距離,讓他們感受到參與感和歸屬感,進而成為品牌的忠實擁護者。
總結來說,秋蟹季的行銷並非僅僅是把產品上架。它是一場從「視覺觸動」、「情感連結」、「獨特體驗」到「社群擴散」 的綜合戰役。成功運用上述策略,你將能讓你的秋蟹在眾多選擇中脫穎而出,不僅滿足消費者的口腹之慾,更在他們心中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記,讓這場秋季盛宴成為一場成功的商業奇蹟。
每逢中秋佳節,月餅、柚子和烤肉組合幾乎成了送禮的標配。然而,這也讓市場過於集中,禮品同質化嚴重。對品牌而言,如何讓「非中秋主流的禮品」脫穎而出,正是一個值得深耕的行銷機會。本文將解析五大行銷策略,協助企業在節慶行銷中找到差異化突破口。

非傳統禮品不必硬套中秋意象,而應從送禮的「使用場景」出發。舉例來說,養生茶飲能突顯健康心意,家用香氛可營造團聚氛圍,小家電則能提升節日便利性。以場景為核心,不僅能讓消費者產生聯想,也能增加購買動機。
消費者挑選中秋禮品時,最怕落入月餅禮盒的同質化陷阱。非主流禮品可強調「送出不一樣的心意」,例如在地特色伴手禮、藝術設計商品或訂製化商品,滿足送禮者追求差異化與驚喜感的需求。
中秋送禮不只侷限於食品,也能延伸至聚會與生活的隱性需求。保健品可訴求「中秋聚會吃不怕」,香氛或精油能以「家人團聚更放鬆」為主題,戶外用品則能強調「烤肉防蚊無負擔」。抓住這些隱性需求,能讓產品與節慶產生更自然的連結。
對於非主流禮品而言,跨界合作能賦予其更多故事與文化價值。例如咖啡品牌與在地烘焙坊合作,或文創品牌與茶農聯名。透過跨界行銷,產品能轉化為「獨特選項」,在社群中更具話題性。
非中秋主流禮品若想獲得關注,需要引發消費者的分享動力。透過社群行銷、用戶生成內容(UGC)、或精準簡訊行銷推播,能有效擴散「與眾不同的送禮選擇」。例如,簡訊推廣可用「今年不想再送月餅?試試更特別的心意禮物」作為切入,營造差異化的體驗。
中秋市場雖然由月餅與柚子主導,但非主流禮品依然蘊藏巨大商機。品牌若能掌握送禮場景、強調差異化價值、挖掘隱性需求,並結合跨界與數位行銷,就能打造獨特的節慶送禮體驗,成功吸引消費者的注意。
近年來,品牌與網紅合作已成為行銷的常態。然而,一旦合作對象涉及敏感議題,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公關危機。某優格廠商因選擇與政治立場鮮明的網紅合作,引起不同族群的抵制風波,最終陷入「兩邊都失分」的局面。本文將以此案例解析企業在公關操作上的錯誤、理想做法,以及後續的補救策略。

該優格廠商原本計畫透過政治網紅進行產品宣傳,吸引粉絲關注。然而合作一出,引發另一派政治傾向的民眾不滿,在社群媒體發文抵制。面對壓力,廠商火速道歉並宣布不再合作,但卻又引起網紅支持者的反彈,揚言抵制。結果,品牌同時失去了兩邊的好感。
這是一個典型的「品牌被政治綁架」的行銷公關案例。
與具有強烈政治色彩的網紅合作,天然就存在高度分化的風險。缺乏輿情分析與應變計畫,是第一個錯誤。
當抵制聲浪出現時,廠商選擇立即切割,不僅否定了原本的行銷規劃,也讓支持者失望,顯得立場搖擺不定。
從「選擇合作」到「公開道歉」,品牌傳遞的訊息前後矛盾,削弱了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感。
若要避免危機擴大,企業應該堅持以下原則:
即使品牌已陷入兩面不討好,仍可透過補救行動逐步重建信任:
這起優格品牌的代言危機,凸顯了「選擇合作對象」與「危機應變」的重要性。企業在行銷規劃上,應建立代言人風險評估機制,並準備標準化危機回應流程。當爭議發生時,應避免過度反應,而是把焦點拉回產品與品牌核心價值。
在數位行銷時代,品牌聲譽比短期曝光更重要。唯有掌握正確的公關思維,才能在危機中穩住形象,甚至化危機為轉機。
近來,社群媒體上掀起一股 Gemini 公仔熱潮,從 Facebook、Instagram 到 Threads,幾乎每天都能看到可愛又充滿個性的公仔創作。這系列的AI生成創作,是繼先前ChatGPT生成吉卜力風格圖後,另一個迅速成為話題焦點的AI應用,甚至帶動一波跨平台的創意內容分享。

對於品牌行銷來說,這不僅是一場視覺上的流行,更是一次絕佳的行銷切入點。如果能善用 Gemini 公仔的熱度,結合社群創意,品牌就有機會在短時間內提升曝光度、創造話題,甚至吸引潛在客群的關注。
Gemini 公仔的走紅並非偶然,而是結合了設計美學、AI 技術與社群互動,完美擊中年輕族群的喜好。它的魅力主要來自以下幾點:
Gemini 公仔的設計簡單俐落,卻保留了高度的個人化特徵,讓人一眼就能記住。這對社群內容來說是極大的優勢,因為具有強烈視覺記憶點的內容更容易被分享與傳播。
Gemini 公仔的造型猶如一張白紙,品牌可以自由發揮創意,讓產品、吉祥物或是自己成為公仔,製作出專屬於品牌的內容。
Gemini 公仔與 AI 技術緊密連結,代表著新世代的科技文化。對品牌而言,則是一個與時俱進、提升話題度的絕佳工具。
Gemini 公仔不只是可愛的視覺素材,更能成為提升互動率與觸及率的行銷利器。以下提供幾個操作方向,幫助品牌在社群上創造更多話題:
將品牌吉祥物、熱銷產品或企業形象角色套用 Gemini 公仔風格,生成專屬的公仔造型。當粉絲在社群上看到熟悉的品牌形象以全新可愛風格出現時,更容易引發共鳴與分享。
不要只停留在公仔生成,還可以設計有趣的情境劇本,例如讓公仔置身熱門活動、季節節慶、旅遊場景等,製造出更有情感連結的內容,讓品牌在貼文中更具溫度。
將生成的 Gemini 公仔與趣味文案結合,發布於 Facebook、Instagram、Threads 等社群平台。搭配互動性標籤與限時動態,更能吸引粉絲參與,提升觸及率與分享率。
Gemini 公仔熱潮的核心價值,在於它為品牌提供了一個創意表達的新管道。透過AI生成的專屬公仔設計與互動內容,品牌能在競爭激烈的社群市場中,展現出更活潑、親近且創新的形象。
這不僅是追逐潮流,更是讓品牌重新定義與消費者溝通方式的契機。越早掌握這波風潮,就越有機會搶占視覺與話題上的先機,為品牌行銷注入更多創意能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