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母嬰用品品牌 「媽媽餵 Mamaway」 因一支宣稱「嬰幼兒奶粉含糖量高」的短片陷入公關風暴。原本想藉由爭議性行銷引起關注,卻因資訊缺乏科學依據,加上後續回應失當,最終讓品牌聲譽大受影響。

這起事件在網路上引發大量討論,甚至被網紅律師形容為「一級炸裂」的公關災難案例。本文將從事件經過、危機失誤到品牌修復策略,完整分析這場公關危機。
「媽媽餵」於官方社群平台發布一支影片,內容提到: 「嬰幼兒奶粉中有一半以上是糖,相當於喝下兩瓶可樂,過量攝取可能導致過動與肥胖。」 這段內容立刻引起家長與醫療專業人士的質疑。由於影片缺乏明確科學數據支持,許多網友指出言論過於誇大,甚至可能誤導消費者。 然而,爭議尚未平息時,品牌進一步發表聲明,強調網路上未經授權轉載影片者可能觸法,並可能追究 侵害著作權與肖像權,此舉讓輿論再度升溫,網路聲量快速失控。
品牌使用了極具爭議的資訊,卻沒有附上科學數據與專業佐證。母嬰領域屬於高度專業且敏感的市場,缺乏嚴謹資訊驗證,容易被醫師、營養師與消費者共同挑戰。
過度依賴法律 當輿論質疑時,品牌選擇以「法律警告」壓制聲音,卻忽略了網路時代的社群傳播特性。過度強硬的回應,反而引起更多反彈,讓原本可能受限於小眾的爭議快速擴散。 也有律師提醒:「法律威嚇往往適得其反,甚至會讓品牌同時得罪 媽媽、醫師、律師 三方。」過去類似案例中,品牌若選擇「硬碰硬」策略,往往導致二次公關危機。
這次事件暴露出品牌在公關、行銷、法務之間缺乏合作,影片製作與聲明發布似乎未經嚴格審核。如果事前能建立跨部門的風險評估機制,爭議影片很可能在上線前就會被攔截。
從這次公關事件可以看到,品牌在數位時代要面對的挑戰不只是行銷內容的創意,還包含 危機預測、聲量管理與專業溝通。以下是三大啟示:
這次事件之所以會演變成大規模公關危機,關鍵在於 缺乏專業依據、回應過度強硬、輿情管理不足。 在資訊透明的時代,品牌聲量雖然重要,但 信任感更是核心資產。一旦失去消費者信任,即使聲量再高,也難以轉化為正向影響力。 這起事件不僅是「媽媽餵」的危機,也是一堂 品牌公關危機處理的教材,值得所有企業借鏡。
2025《米其林指南》公布最新台灣餐廳名單!得獎餐廳如何放大聲量,提升訂位率與客單價?未得獎餐廳又該如何創造話題、穩住品牌形象?本文解析五大行銷策略,協助餐廳把握米其林熱度搶攻市場。

2025 年《米其林指南》台灣名單已正式公布,除了台北、台中、台南、高雄等城市的星級餐廳名單出爐,今年也新增更多元的獎項,包括 必比登推介(Bib Gourmand)、綠星、年度主廚大獎、最佳服務獎 等,讓不同定位的餐廳都能獲得更多關注。
然而,對餐廳業者來說,不論是否入榜,都是一次絕佳的行銷時機。
以下我們將從得獎餐廳與未得獎餐廳兩個角度,分析如何透過行銷策略搶佔聲量、提升業績。
得獎餐廳在曝光度上擁有天然優勢,但如何將熱度轉化為實際營收,才是關鍵。
即使未入選米其林名單,仍有機會透過聰明的行銷策略獲得流量與商機。
2025 米其林名單公布後,餐飲市場進入一波高流量時期,無論餐廳是否入榜,都能藉此機會強化品牌影響力:
只要結合創意與數位工具,善用米其林的高熱度,每家餐廳都有機會在這波熱潮中脫穎而出。
近期剛結束的文博會,再次提醒了創作者與品牌經營者,在大型展覽、簽名會或限量周邊販售活動中,黃牛與非粉絲代排購買的問題,仍是品牌形象的隱形殺手。當真正的粉絲買不到心心念念的IP周邊,或看到商品被轉手高價販賣,不僅會感到失望,更可能對品牌產生負面觀感。

透過這些措施,品牌能保障粉絲的購買權益、維持現場秩序、阻斷黃牛管道,同時提升粉絲黏著度與活動口碑。最重要的是,守護粉絲的權益,就是守護品牌的價值——當粉絲感受到被重視與尊重,品牌在市場中的形象與信任度也將隨之提升。
近日,社群平台 Threads 上掀起一股「蚵仔煎洋芋片」洗版熱潮,讓人不禁好奇,這到底是什麼操作?原來,這是一場由華元食品策劃的創意行銷,透過一個設定「只能說蚵仔煎洋芋片」的小編帳號,在短短兩週內吸引近三萬名粉絲,並成功喚起消費者對經典零食的情感連結與購買熱潮。

這場風靡全網的事件,不僅展現了社群行銷的爆發力,更為品牌經營提供了許多值得學習的行銷策略。以下整理五大重點啟發,協助您在未來的行銷規劃中創造更高的話題與效益。
在這次行銷中,小編以「老闆只准我說蚵仔煎洋芋片」的設定進行操作,不論貼文、留言或互動,都只出現這六個字。這種極度簡化卻反覆出現的訊息,反而產生強烈的識別度與話題性。有時候,給自己一些限制,反而能激發創意火花。善用簡單、有趣的設定,反而能在資訊爆炸的社群中搶下注意力。
除了發文形式的創意,小編也積極參與其他貼文串、使用大量的迷因圖,讓帳號宛如一個「活生生的人」參與社群對話,而不是單向傳遞商品訊息。讓品牌在社群上不再只是「發聲者」,更要成為「參與者」。打造具有鮮明個性的品牌人格,有助於與網友建立更深的連結。
蚵仔煎洋芋片本身就是許多人童年的味道,而這波操作成功喚醒消費者記憶中的美好,搭配社群熱度,有效轉化為購買動機。有時,懷舊是一種強大的行銷情感槓桿。找出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共同記憶,能激起共鳴與行動力。
本次操作不只品牌自己玩得開心,連許多通路商、其他品牌小編也主動加入互動行列,共同炒熱話題,形成社群上的多方共創行銷。我們可以知道:成功的社群行銷,不只是一人表演,更是串連合作的場域。懂得拋出話題、吸引夥伴共演,是擴大效益的關鍵。
不過,由於小編大量互動,Threads 一度誤判其為有問題的帳號,導致小編被禁言的狀況。這提醒我們,在創意操作的同時,也要掌握平台機制,避免操作過頭反受限。
「蚵仔煎洋芋片」的洗版現象,證明了社群行銷的本質不只是推播商品,而是用創意與人性化互動,與消費者建立連結。對於品牌而言,創意與真誠互動,是社群行銷的不敗關鍵。掌握這些觀點,下一場社群話題的主角,也許就是你的品牌。
近期在 Threads 爆紅的 「你好,我吃一點」貓咪梗圖,引起台灣、日本、韓國網友的美食交流熱潮,甚至連 故宮小編 都跟上玩梗,讓這隻可愛的貓咪意外成為「跨國美食外交大使」。

這樣的梗圖文化不只是社群娛樂,對 行銷人員 而言,代表的是一種能 快速引爆話題、提升品牌好感度 的機會。本文將帶你從 SEO 與行銷策略 的角度,解析 4 種應用方向,幫助品牌從「梗圖行銷」中取得最佳效益。
梗圖的力量來自 共感與參與感。行銷人員可以:
「你好,我吃一點」之所以能跨越語言界線,是因為它結合了 台灣美食元素與可愛幽默感。品牌可以:
不只是發一張梗圖就結束,品牌能進一步把梗圖變成 活動與行銷工具:
故宮小編靠幽默回覆和玩梗,成功成為新聞報導焦點。品牌也能:
「你好,我吃一點」梗圖證明了:當品牌懂得用幽默與文化連結社群,就能超越廣告,成為真正的話題中心。對行銷人員來說,關鍵不是等梗圖來找你,而是主動打造、參與、延伸。
你準備好用下一個梗圖,讓品牌成為網路焦點了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