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07 文章區




IP聯名熱潮下,品牌該不該辦實體展?一次看懂利與弊


近年來,無論是零食品牌、手機遊戲、動漫IP,甚至知名圖文創作者,都紛紛跨足實體通路,舉辦線下展覽、快閃店與期間限定店,積極與粉絲互動。這樣的行銷手法不僅成功製造話題,也強化了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情感連結。這類的線下活動的行銷優勢與潛在劣勢有什麼呢?我們分析如下,希望幫助品牌在策劃實體活動時做出更明智的決策。

IP聯名熱潮下,品牌該不該辦實體展


一、線下展覽/期間限定店的行銷優勢

1. 強化品牌體驗與粉絲黏著度

相較於單純的線上行銷,實體展覽提供更具沉浸感的互動體驗。粉絲能近距離接觸角色周邊、遊戲場景或創作者原作,產生更深刻的情感連結,有助於提升品牌忠誠度與再購意願。

2. 擴大社群聲量與媒體曝光

快閃店與限定展覽具備「時間稀缺」與「地點限定」特性,容易引發社群話題與自發式分享。消費者在現場拍照打卡、開箱分享周邊商品,都能自然形成口碑行銷,並帶動媒體報導與流量曝光。

3. 創造銷售高峰

許多限定店會推出只在現場販售的獨家商品或限定組合,結合時間壓力與限量心理,能有效提升現場購買率,也常搭配會員集點、優惠簡訊,進一步導流至品牌其他通路。

4. 測試新市場反應

對於正在進行品牌轉型或推出新系列商品的企業,快閃活動可作為低成本的市場測試管道。透過觀察消費者反應與現場銷售表現,快速掌握市場接受度與未來調整方向。


二、潛在劣勢與挑戰

1. 前期高成本與資源投入

舉辦展覽或快閃店涉及場地租金、裝潢、物流、人力、行銷推廣等高額成本。對中小型品牌來說,若無法精準評估投資報酬率,恐怕會因資源配置不當導致虧損。

2. 地區與時段限制影響擴散

展覽多集中於一線城市或熱門商圈,無法顧及所有地區粉絲。若活動資訊未能妥善傳達至目標受眾,或粉絲因時間因素無法參與,也可能導致行銷成效打折。

3. 成效難以量化

不同於線上活動可藉由點擊數、轉換率進行追蹤,線下活動在成效評估上相對困難。若未搭配有效的數據蒐集方式(如簡訊回饋、掃瞄活動QR code、會員登入),將難以衡量活動是否達到行銷目標。

4. 須妥善應對公關風險

活動現場若出現排隊混亂、商品缺貨或消費者抱怨等情況,容易引發負面聲量。對於擁有大量粉絲基礎的品牌,應更謹慎規劃現場動線與應變機制,以免行銷變災難。


三、如何提升活動成效:整合線上與簡訊通知策略

為了擴大線下活動的影響力,建議品牌先針對受眾進行分析,瞭解客群並安排最適宜的線下活動場所,例如受眾多為學生時,可以選擇在暑假進行活動;受眾多為上班族時,可以選擇發放三節獎金的前後,以提升業績。此外,也可提前透過簡訊通知活動資訊,例如展覽開幕時間、地點、限量商品提醒與優惠碼等,並在活動結束後發送回饋調查或限定加購優惠,延伸消費者互動週期。

結合簡訊與社群的行銷機制,不僅提升參與率,也有助於蒐集使用者數據、分析粉絲行為,為下一場活動做更精準的規劃。


成功的活動仰賴完整規劃與多元推廣策略,唯有兼顧成本控制與受眾體驗,才能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。




品牌如何用行銷策略搶攻夏季啤酒商機?


每到夏季,啤酒銷售總會迎來一波高峰。氣溫攀升、戶外活動頻繁、節慶聚會增加,都是推動消費者對啤酒需求提升的原因。對於啤酒品牌而言,這不只是旺季,更是一場行銷戰。如何在眾多品牌中脫穎而出,抓住消費者眼球與味蕾,是夏日行銷策略的核心課題。

用行銷策略搶攻夏季啤酒商機

以下,我們將從行銷公司的角度,分析幾項夏季啤酒行銷的常見手法與關鍵策略:

1. 打造「涼感」的品牌形象與視覺

炎熱天氣中,消費者尋求的不只是解渴,而是一種「透心涼」的體驗。許多啤酒品牌會選擇在視覺設計上強化冰感,例如:

  • 包裝設計以藍、白、銀為主色調
  • 廣告畫面強調冰塊、結霜瓶身、海邊場景
  • 動態廣告中加入開瓶聲、冰塊碰撞等聽覺刺激

這類視覺與聲音元素,不只吸睛,更能透過心理暗示加強「消暑首選」的品牌印象。

2. 結合夏日活動與場景行銷

行銷的關鍵在於「進入消費者生活情境」。許多啤酒品牌會積極參與或贊助夏季大型活動:

  • 音樂祭、夜市、露營活動等
  • 結合烤肉、派對等戶外場景拍攝廣告
  • 推出「夏日限定口味」或「戶外專屬包裝」

讓產品自然地融入夏季生活,不只是曝光,更是創造消費情境,進一步拉近品牌與顧客的距離。

3. 善用社群與影音平台,放大體驗感

YouTube、Instagram、Threads 是年輕族群的主要媒體管道,啤酒品牌可運用以下策略擴大影響力:

  • 與 KOL 合作開箱新品,分享戶外飲酒體驗
  • 發起夏日挑戰活動(如開瓶秀、冰桶挑戰等)
  • 用短影音呈現啤酒與美食的搭配場景

這些方式有助於提高互動性與自發性分享,進一步強化品牌的話題性與參與度。

4. 結合數位與實體促銷,創造購買誘因

除了品牌溝通,促銷活動也是推動銷售的關鍵之一。許多品牌會運用:

  • 超商合作推出折扣組合包
  • 掃QR Code抽獎、限時優惠、贈品兌換
  • 結合 LINE、簡訊、App 推播進行會員經營

這類促銷策略若與地區、時間、天氣做連動(如「氣溫超過30度即打9折」),更能製造話題與即時購買動機。

5. 注意法規與責任行銷

在行銷啤酒產品時,品牌也必須注意飲酒法規與社會責任:

  • 廣告需加註「未滿18歲請勿飲酒」等警語
  • 避免強調「解渴」、「助眠」等功能性詞彙
  • 推廣理性飲酒,塑造正面健康形象

這不僅能避免爭議,更有助於長期建立品牌信任感。


結語:夏天不只是旺季,更是品牌溝通的黃金期

啤酒市場在夏季活絡,但競爭也相當激烈。透過視覺塑造、情境行銷、社群操作與促銷設計,品牌可以更有策略地搶占消費者心智。同時,回歸顧客體驗本身,才能在夏季留下深刻記憶,為品牌贏得長期忠誠度。

如果您的品牌也想在夏季佔有一席之地,歡迎與我們聯繫,讓我們一同規劃專屬的啤酒行銷策略!




飢餓行銷的兩面刃:從代排文化看品牌熱潮與信任危機


在新產品上市或熱門活動開賣時,動輒「限量搶購」、「今日僅此一批」、「錯過不再」的字眼早已不陌生。這類行銷手法背後,正是行銷界熟悉的「飢餓行銷」(Scarcity Marketing)策略。

飢餓行銷透過「限量」、「限時」、「門檻」等方式,刺激消費者的搶購心理與從眾行為,快速提升話題度與品牌價值。然而,這種策略若操作不當,不僅會帶來信任危機,更可能催生出一種特殊現象:「代排文化」,甚至反噬品牌形象。

飢餓行銷的兩面刃


飢餓行銷如何激發消費者心理?

飢餓行銷的核心,在於激發消費者的FOMO(Fear of Missing Out,錯失恐懼症)。當一款商品因數量稀少而難以取得,消費者往往會認為其「有價值」、「非買不可」,進而產生搶購衝動。這種「供不應求」的假象,不僅能提升商品的溢價能力,也有助於營造品牌的獨特性與話題熱度。

知名例子如:

  • 日本甜甜圈品牌在台開首間分店,每日提供限量的甜甜圈
  • 江蕙回歸的演唱會票券
  • 新一代的遊戲主機 Switch 2 即將上市,首購需線上登記

這些成功案例都證明了飢餓行銷的威力。


代排文化的興起:從行銷效果走向社會現象

隨著飢餓行銷的普及,催生出「代排」這一特殊職業——有人專門幫客戶排隊買限量商品,甚至形成團隊化經營。不少人為了取得熱門商品,不惜支付額外費用找人代排,讓「取得稀有資源」變成一場比資源、比人脈的競賽。

這種現象帶來了幾個問題:

  • 公平性爭議:真正想要商品的消費者反而買不到。
  • 轉售炒作:商品被黃牛高價轉賣,品牌定價被扭曲。
  • 消費者不滿:對企業「故意缺貨」、「吊胃口」產生反感。

當代排、黃牛、限量變成消費主旋律,品牌也可能被質疑「飢餓行銷只是噱頭」。


如何善用飢餓行銷而不失民心?

要讓飢餓行銷發揮正面效應,同時避免負面聲量,企業可考慮以下幾點:

1. 「真限量」而非「假缺貨」

限量策略應有明確依據與規模,避免讓消費者認為只是操作話題。例如:清楚說明限量數量、限時期間、補貨計畫等資訊。

2. 透明公開與資訊對等

對於預購、搶購機制要有清楚規則,且資訊應同步公布,避免內部消息外流導致不公平競爭。

3. 設計排隊體驗與排隊價值

若勢必造成排隊現象,可主動設計排隊機制,例如:

  • 提供線上預約系統
  • 推出分批開賣、會員優先等制度,減少排隊人潮擁擠與焦慮
  • 控制每人購買量,避免產品被一次大量購買而造成不滿

4. 與消費者保持良好溝通

即使商品供應有限,也應積極對外回應,例如:公告補貨時程、提供類似商品建議,或表達企業理解消費者失望心情,展現誠意與同理心。

5. 避免過度依賴飢餓行銷

飢餓行銷應是階段性策略,不宜成為品牌長期依賴的唯一手段。品牌最終仍需靠產品品質、服務體驗與價值主張來贏得市場。


結語:行銷的「飢餓」,不能餓壞品牌

飢餓行銷是一把雙面刃,操之得當可讓品牌聲量暴增、話題不斷;操之過急,則容易引發消費者信任危機與負面評價。

對企業而言,飢餓行銷的本質應是「創造期待」,而非「製造缺貨」。當品牌把焦點從話題回歸到誠意與體驗,才能在短期熱潮與長期口碑間取得最佳平衡。



假如7月5日末日預言沒發生,品牌可以怎麼接招?
—從危機話題轉化為行銷機會


日本漫畫家龍樹諒的著作《我所看見的未來》,被視為預言神作,其中一句「2025年7月5日將發生更嚴重的災難」,雖作者本人日前改口稱不一定會發生大事,但預言說仍在網路上引發一陣討論。

如果7月5日什麼事也沒發生,對於品牌來說,不只是一個謠言結束的日子,而是一個話題再創造、情緒再連結、行銷再出發的黃金時刻。

假如7月5日末日預言沒發生


危機沒發生,是幽默行銷的機會

當消費者鬆了一口氣時,品牌可以適時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出擊:

• 主題式折扣活動

例如:「末日沒來,折扣照來!」、「逃過災難,該犒賞自己!」搭配限時優惠、免運、加碼贈品,透過電商、簡訊、社群全面釋出,創造參與感。

• 社群互動話題

像是:「如果昨天真是世界末日,你最想吃什麼最後一餐?」、「你昨天是不是默默備好乾糧和手電筒?」邀請網友留言,延續話題熱度,增加品牌能見度與觸及。


從「反思」中建立品牌價值

雖然末日沒發生,但這樣的預言也喚起人們對生命、時間與人際關係的重視。品牌可藉此傳遞更有深度的訊息:

• 生命有限,體驗無價

適合旅行、餐飲、保健、親子、體驗式服務業者,強調「別再等下一次,現在就出發」、「珍惜當下,把生活過好」,激發消費動機。

• 數位遺產與備份提醒

對於儲存設備、雲端服務、保險、法律顧問類品牌,可轉向教育型內容:「如果哪天真的突然斷線,你的資料備好了嗎?」引導消費者做好數位與生活的準備。


別怕「奇怪新聞」,善用就是「奇招行銷」,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,品牌行銷不只要快、要準,還要懂得抓住人們的情緒波動與集體焦點。即使是看似荒誕的末日預言,也能搖身一變成為行銷靈感來源。當別人忙著嘲笑預言時,聰明的品牌早已在歡笑中,提升了觸及率、轉換率與品牌黏著度。